当前位置:HOME > 预测说明 > 周易研究
《周易》坤卦“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发布时间 2012-08-02

作者:  郭林庄

《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国内学者分析了《周易》中蕴涵的对心理学有重大影响的基本观点,如天人观、阴阳观和发展观,认为其中还包含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生动具体的描述,并总结了其中对人格方面的描述,突出强调了其自强人格的心理学思想;有些学者通过分析《周易》中所发挥的重要“心”范畴的心理学涵义和《易经》卦象中所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对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并认为由此可以解决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话语系统的建立问题[1~3]。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派,其中利策玛(Ritsema博士花了)    40余年的心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他们认为, 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并且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周易》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国外学者颇富深度的研究,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我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更深入细致地分析人的心理活动,揭示古人论述的心理变化的规律,就可以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尝试通过对坤卦中“直方大”的含义的分析来探索其中的心理学内涵。

    一、“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含义分析

    坤卦象征的是地,坤《彖》曰:“至哉坤元!”感叹大地生养万物之德至美至善。《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说大地其性质是和顺,滋养万物,承载世界,君子应效法大地,增厚自己的美德,心怀敦厚,虚怀若谷,无所不容,并顺德承物,使人和万物都各得其生。可见坤卦以大地为喻,论说人的道德修养达到的极高境界,而这种厚德载物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之中。坤卦六二爻辞是:“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方大”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直观的理解,是对“地”的特征的描述。尚秉和云:“方者,地之体;大者,地之用;而二又居中直之位:故曰‘直方大’。”第 26页   《周易正义》说:“地势方直,是不顺也。”坤卦注   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

    第二个层面,是向人的修养、道德境界的引申,比如王弼注云: 居中得正,极于地质,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营而功自成,故不习焉而无不利。孔颖达《正义》说:生物不邪,谓之直也;地体安静,是其方也;无物不载,是其大也;不假修习,物无不利。(坤卦)
 

朱熹《本义》说:

    六二柔顺而中正,又得坤道之纯者,故其德内直外方而又盛大,不待学习而无不利。《文言传》中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是内在的规定性,指的是思想正直,也就是守正,一般解释为正直不邪,是对人内心的规范要求。“方”,行事符合义,是人做事时要符合外在的规范要求。

    从以上注释中可以看出,“直方”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居中得正,极于地质”,“得坤道之纯”,内心世界中正纯粹,符合大地坤道的敦厚和顺,就能够“生物不邪”,“任其自然而物自生”,进而达到“无物不载”,“不假修营而功自成”,就是“大”的境界。可以看出,“直”是基础,也是根本,能够内直外方,逐步就可达到盛大的境地。

    以上注解,都是把“直方大”解释为德行或修养境界。当然,这样解释并没有什么不合适的,不过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样解释显得过于简单。为了更好地指导人落实到自身修养中,需要对达到这种修养境界的方法及过程进一步探讨。因此有必要从人的心理活动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个层面,是心理活动层面的理解。

    在“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修养境界中,“直”这种内心的中正纯粹,是基础,是根本。那么“直”这种精神状态是从哪里来的?这需要从“直”这个字的原始含义分析。

    “直”,甲骨文写作“  ”,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说:“从目上一竖,会以目视悬,测得直立之意。”就是以目直视参照物。《说文》则说:“直,正见也。”表征内心中正,不曲不妄。从中可以引申出,要达到“直其正”,需要有观察的参照的对象。那么,在“直方大”中,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的对象呢?

    直是对人内心的规范要求,观察的对象自然是人的内心状态。对内心状态的查照,既有收摄心神、控制心念的作用,使人的精神状态不放任自流,不为外物所牵,不为情绪左右。同时,直就是不曲,就是把内心所想所感不歪曲地表露于外,真诚坦白,表里如一,即“直心”。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了。“德”,古字的一种写法为“X”,即直心为德。《说文解字》解释说:“X,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内得于己,即通过观察了解自己的内心,体察到内心不扭曲的纯正状态。外得于人,就是把内心的感受推己及人,施之于外。由此可见,“直心”是有丰富的内涵的。

    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直心就是人内心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或者付之行动,就是心地坦白。普通人经常是在说话或做事之前,心里很多计较,怕说的不合适,或做的不合适。内心的各种想法,有些是可以告诉人的,有些是难以对人说的。因此,要做到直心是非常困难的。有的人也许会说:“我就可以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别人怎么看我不在乎。”这似乎也是直心,但是经常把内心不良的想法表露出来,比如想骂人就骂人,想打人就打人,对人对事没有益处,反而有害,这样也不会为社会所接受。这种情况不是真正的直心,而是自我放任,就不符合“正”的要求。因此,直心除了心地坦白之外,更重要的是观察内心,去除不良的想法,感受到内心的本然状态,即“内得于己”。能做到这一点,再真心地坦白地为人处事,所言所行都是发自内心,对人有益,同时也培育了自己的心性。由此可见,“直”或“直心”,既是修养的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修养的方法和过程。

    要做到直,保持恭敬心是很好的方法。《文言传》说:“敬以直内”。宋人杨简在《杨氏易传》中对此有很好的解释:“圣人又虑学者虽欲直而未能直,故教之以敬。敬则心不放逸自直矣。”于恭敬心对人内心的调制作用,《管子》中也讲道:“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    就是通过保持恭敬心,使内心安静,就可以逐步返回到内心本然的状态。这与“敬以直内”是基本相同的。因此,“直”的察照人内心状态,含有收摄心神的作用。这与孟子讲的“收其放心”相似,都是对外放散漫之心加以控制,使心神回归,而心性湛然。从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心性方面的观点,尤其是对人的内心本然性态的思考,认为人的意识的内在本质与外部的世界是和谐统一的。

    “方”是对人处理事情的外在的规范要求。“直”要求人发自内心,不曲不妄,但不是任意妄为,还要通过外在的规范要求来校正人的言行。因为人大多不能达到完善的“直”的境界,需要一步步修养磨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义”的要求,保证在处理事情时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另一方面,通过外在的规范要求,也可以校正、调节人内心的状态,使之逐步达到完善境界。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直”是针对人的内心,是根本,“方”既是外在的规范,也是“直”的外在表现,达到一定修养水平,直与方是内外统一的,是诚于中形于外的表现。正如《杨氏易传》说:“直心之发,与外物接,应酬交错,其直不改,故曰方也。”(坤卦注)

    《文言传》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关于直、正、方、义的关系,杨氏有专门论述:“爻辞曰:直本无亏欠,圣人虑学者直心以往,率意而行为,无忌惮之中庸,故曰‘直其正也’,则不入于邪,非直之外又有正也。爻辞曰,方本无亏欠,圣人虑学者直方不合宜,故曰‘方其义也’。明方非执方而合宜,非执方之外又有义也。直、方、正、义,皆发明此道之异名,非有四者也。”坤卦注   当人修养到较高水平,直、方、正、义四者是统一的。

    关于“大”,孔颖达《周易正义》说:“无物不载,是其大也。”直方是修养的方法,“大”是其结果,是人达到一定修养水平体现出来的气度气象,心胸开阔,包容万物。“大”作为一种对内在的修养境界的描述,在前人文献中也可以见到。《孟子・尽心下》有“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孟子对大的论述,是人修养的几个境界中较高的水平,已经接近圣人了。朱熹对“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解释是,“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第370页    ,而且进一步用坤卦六五爻之《文言》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第370页    来加以解释。可见孟子讲的“大”与《易经》中的“大”是相通的。
 

通过“直方”的修养,人的精神世界逐步发生变化,达到“大”的境界,待人接物时就能发之于心,自然应物,无不恰当准确,即“不习无不利”,不需要对内心所想进行限制修习。这类似于《中庸》对中和的描述,所言所行“发而皆中节”。《管子・内业》讲:“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并解释曰:“若不慕赏,不畏刑,意气内得者善,此诚善也,故天下服。心意定则理明,故天下听也。”其意义也是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提升,不为外物所干扰,就能够为他人所折服,用自己良好的道德与对世界的洞悉影响周围的人们。这与“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含义很相似。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对人内心的规范修正,要求不曲不妄,真诚坦白;第二,在处理事情时,符合外在的规范要求;第三,通过努力,逐步体察到内心不扭曲的纯正状态,身心健康达到高级层次,处理事务时既发自内心,又准确恰当,无所不利。这其中蕴含了精深的心性学方面的思想,认为人内心的本然体性纯粹湛然,与外部世界和谐统一,在具体修养中主张展示真实自我,并在待人接物中加以修正,逐步达到内外统一的理想境界。真正的中国本土心理学可称为心性心理学,而以上内容正是心性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对内心本然状态的认识,包含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这是心理学的根本点;人与外部的和谐统一,是主客体统一的思想,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又有方法论的思想,是中国心理学中独特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文献中关于“直方大”的引述

    上文已经分析,“直”是“方”的根本,二者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主要分析文献中对“直”的引述。

    与“直方大”关系较大的说法,首先是孟子关于“浩然之气”的论述,“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联系前文,“直”是对内心的要求,内正而不扭曲地表露于外,可使心神不受伤害,自然有助于养浩然之气。宋人方闻一认为“直方大”与浩然之气都是对人的高尚的道德的描述,是完全相对应的:“直方大,孟子所谓至大至刚以直也,在坤体故以方易刚,犹贞加牝马也。言气则先大,人气之体也;于坤则先直方,由直方而大也。”(坤卦注)[12]可以看出孟子对《易经》中“直方大”思想的继承。
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是说人本性是正直的,程颢解释说:“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佛家文献中对“直心”也多有涉及,《佛光大辞典 》对直心的解释是,“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把直心提高到是一切行为的根本的高度。《六祖坛经》认为:“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第 27页)[13]并引用《净名经》中的“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强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第 28页    。六祖慧能突出了直心在个人修养的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佛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内在的一致性。关于“大”,佛家也常提到。《佛光大辞典 》中,“大”指“自体宽广、周遍含容”。慧能讲“大”是“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可见佛家把“大”作为一种内在修炼的境界,是对心性体态的描绘。可以想象,中国古代的先贤与佛家的大德修养达到的境界会有一定相通之处。直”其正也,“直心”也包含“正心”的内容。《大学》中讲:“所谓修身者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第 8页)[11]忿、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容易使人心受到干扰,但是这些情绪是人难以避免的。要想心不失其正,保持内心的本然状态,关键是能及时觉察到内心的变化,不要“欲动情胜”,被欲望、情绪左右,而是保持内心灵明。就如朱熹讲的“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查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第8页)[11]可见这里讲的正心,是对直心的进一步发展。
“直方大”与《中庸》中和的思想也有一致性。“直”,首先要观察自己内心,保持端正的状态。这样用功纯熟,自然能够达到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样遇到事情根据内心的自然反应来处理,没有偏颇,就系《管子》中“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第786页    的观点,可以看出,通过“敬以直内”的修养,人就可以返回到人的性体,保持中的状态。

综上所述, 周易》中与“直方大”有关的心性修养和治理事务的方法思想,言简而意深,影响了后世很多思想家,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中,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核心,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发扬。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南阳市宛城区弘吉百事通古文化策划中心   邮箱:1748070165@qq.com   QQ:1748070165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9044877号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263号
地址:南阳市淯阳桥向北走水泥路200米菜市场街天妃庙东口处:华夏大易风水命相【专家命名馆】   手机:18939217811   13849790448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在线客服系统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