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HOME > 预测说明 > 周易研究
《周易》的文献构成 发布时间 2012-08-02

作者:郭林庄

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周易》的文献构成情况。《周易》(3)一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而是出自历代众人之手,因此,它的构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一些传统的说法,例如“人更三圣,事历三古”(4)之说,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与周公共同为之“系辞”;孔子进而为之作“传”等等。这些说法当然是不一定可靠的,我们必须自己重新研究这个问题。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周易》(也称《易》或《易经》)的文献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1.《易经》(《周易》古经)——殷末周初

    (1)符号系统(卦爻符号)

    (2)文字系统(卦辞爻辞)

    ①象辞(殷周歌谣、原始史记)

    ②占辞(吉凶断语)

    2.《易传》(《周易》大传)——战国秦汉

    (1)《彖传》上下;(2)《象传》上下;

    (3)《文言传》; (4)《系辞传》上下;

    (5)《说卦传》; (6)《序卦传》;

    (7)《杂卦传》。

    下面分别加以简要介绍:

    1.《周易》古经

    “古经”部分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即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

    (1)符号系统

    《周易》的符号系统就是六十四卦的卦爻符号体系。最基本的是两种符号,即“- -”(旧称阴爻)和“—”(旧称阳爻)。根据后来儒家学者的解释,这就是“阴阳”,叫“两仪”。将这两种符号“爻”重叠起来,就能构成各种层次的“卦”:两两相重,可得“四象”(后来邵雍称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三三相重,可得“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再将八卦两两相重,即得整个《周易》的六十四卦(另有一种解释,六十四卦不是八卦的重叠,而是直接由基本符号六六相重而得到的)。所以《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就是“易”,就是“道”,但是没有对应的符号,或者说就是“- -”和“—”的统一,亦即《系辞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2)文字系统

    《周易》的文字系统即旧所谓“卦辞”“爻辞”,统称“筮辞”。据我的研究,卦辞和爻辞是一个整体,应是同时编纂的。它们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述”,是编者引用的当时流行的歌谣(以及少量原始史记),它们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所以往往属于所谓“象辞”;二是“作”,是编者加上的占断吉凶的辞语,如“吉”“凶”“悔”“吝”等,往往属于所谓“占辞”。例如涣卦: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初六:用拯马壮吉。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六三:涣其躬。无悔。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如果我们剔除了其中的占辞,剩下的除去一句原始史记“王假有庙”(王至于庙)以外,就是一首歌谣:

    涣奔其机,

    涣其躬,

    涣其群。 (古韵冬或身部、文部合韵)

    涣有丘,

    匪夷所思。(古韵之部)

    涣汗,

    其大号,

    涣王居。 (古韵宵部、鱼部合韵)

    涣其血,

    去逖出。 (古韵质部、物部合韵)

    《周易》每一卦都引用了歌谣,这里我们再举一例渐卦:“渐:女归吉。利贞。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鸿:大雁。渐:进,登。除去了占辞,剩下的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情诗:

    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周易》的文字就是这样由歌谣和占断编篡起来的,没有什么神秘之处(5)。 其神秘之处,乃在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至于其符号的最初来历究竟如何、文字系统与符号系统最初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倒真是一个至今未破之谜。这可能与旧说“观象设卦”有关。《系辞传》对此作过一种解释:“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等等。首先,符号本身是从某些形象加以抽象得来的(6);其次,诗歌描写的也是一些形象;最后,这两类形象有可以类比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它所用以概括规律的东西不是逻辑的概念推演,而是自然的形象比拟。但是,它仍然是一种“抽象”概括。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南阳市宛城区弘吉百事通古文化策划中心   邮箱:1748070165@qq.com   QQ:1748070165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9044877号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263号
地址:南阳市淯阳桥向北走水泥路200米菜市场街天妃庙东口处:华夏大易风水命相【专家命名馆】   手机:18939217811   13849790448   技术支持:天润科技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在线客服系统

网站管理